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3:25 点击次数:147
予方聊生活
三个影剧院,隔我以前住的那个家,都不远,想起来,我就觉着骄傲。比别人也有了优越感。得天独厚,近水楼台先得月。用在这里,恰如其分,不为过。
那年代,文化生活很少。人们大都追求物质的利益。而我,那时候年龄还小,少年不知愁滋味,不知柴米油盐贵,整天就知道往电影院跑。看了这家,再去看那家,往返奔波在我家周围的三个电影院,不亦乐乎。
那年代,信息不像现在这么畅达,不知道各个电影院,演的什么电影,什么时间,什么也不知道。虽然,那时侯的报纸,在折叠的中间位置,也登着各个影剧院的信息,片名,时间。但是,家里一大口人吃饭都愁的慌的年代,哪有钱订份报纸呢?
当我在离家最近的东风电影院没等到退票时,就赶紧往离着很近的青岛剧院或者第三公园里的工人剧场跑去。以为,能有正在剪票的电影在等着我,或者去晚了,刚剪完票,大门正在缓缓关上,心里便有了失落感,不知隔着下一场这段时间,怎样打发。
展开剩余63%那时候,电影院门口的墙上都挂着玻璃门的预告栏。上面用粉笔写的电影名字,后边标注时间,几点几点一场的,一看便明了。票已售出的,或者单位包场的,后面就加个括弧,里面写个满字。遇到这种情况,往往恨那些包场的人,害得我看不成电影。票都让他们买去了。
予方聊生活
电影是我少年时唯一的乐趣,这与离着这三家影剧院近,有很大关系。那时候的票价,和现在的票价简直没法比。分甲、乙、丙类。甲级票,座位在中间,不前不后,不左不右。票价两角。我那时候,常买便宜的票,乙等或者丙类的票。座在走廊的边上时,或座在影院的后面,靠着入场的门,便不自觉的看着座在中间排的观众,心里便羡慕起他们。
看个电影,还有这么多的讲头,要是和现在的年青人讲讲都成笑话了。首先,那个甲级票,两角钱,是最贵的了,却有很多人买不起。只能买个边上的,或者在最前面的,须仰头才能看的,和最后面的,看不清楚,也听不清楚的乙级票、丙级票。虽说,乙级和甲级就差五分钱,五分钱却难住了英雄好汉。或者说,不舍得多花五分钱。五分钱,在那个年代的饭店里,能买一个熟鸡蛋吃。
那时候,看个电影,还分宽银幕和窄幅的。一般人看惯了平常的银幕,再看一下宽银幕,还真是大开眼界,大呼过瘾,就好像身临其境,大好河山全在你的视野里,目不遐接,广度开阔。
那年代,看个票源紧俏的电影,得有人。最好能有认识在电影院上班的人,再好不过了。这种工作,在那时侯是个肥缺。里面的人有的神通广大,能办事,别人办不了的,他能办。因为,他通过电影票,这一紧缺的资源为媒介,认识了不少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。可见,在文化领域里工作的人,在当时也是很受人们尊重的。
当然了,也有不正之风,刮在了电影院的门口。那时候,我就看见,穿着制服的人,出入影院,如进自家。还有的,领着人,和门口剪票的工作人员说了什么,就把人送进去了。
看个电影,有这么多的故事,在那个年代,一点也不奇怪。因为,那是个贫穷,不光物质连精神生活也困乏的时候。事过境迁。想想,骑着自行车跑去四、五十里地,看个电影;站在影院门口等退票;托个关系买张电影票的时代,只能在回忆的海洋里寻找了。
2025年3月29日
予方聊生活
发布于:山东省 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